宁安韭菜摆上“洋餐桌”
| 招商动态 |2017-08-17
俗语说:“香椿芽、头刀韭,顶花黄瓜,落地藕。”在很多人的眼中,到了农历6月份,韭菜就成了最“不招人待见”的蔬菜。可是,在宁安市渤海镇龙泉村村民的眼中,地里的这一根根韭菜却是“摇钱树”,宁安的韭菜淡季不“淡”,飞出国门,摆上了洋餐桌。
走进渤海镇新农韭菜专业合作社有机韭菜园出口加工厂,一阵机器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传来。筛选,分拣,清洗,打包……厂房内,身着无菌服的工人们正站在从韩国新引进的大型韭菜脱皮机前,动作熟练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。
旁边,已经生产包装的速冻韭菜段,马上就要漂洋过海“走”上韩国人的餐桌。
近年来,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,目前共有社员1100余户,周边辐射十余个村屯。韭菜种植基地总面积已发展到5000亩,年产5个品种优质韭菜3万吨以上,年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。建成韭菜生产存储场地5000平方米,生产车间2900平方米,并有交易市场840平方米及交易场地1800多平方米。
有机韭菜园区依托合作社种植优势,通过招商引资与韩国CJ食品公司、东园公司及草原公司达成合作协议,每年向韩国出口以韭菜、圆葱、大葱为主的绿色有机蔬菜3万吨。中韩双方就韭菜深加工产品进行了研究,现已研发出韭菜保健饮品及韭菜丸等产品。宁安市的韭菜及其深加工产品经由牡丹江—辽宁港口出口到韩国、日本,已成为中国第二个对韩韭菜规模出口基地。
韭菜“旺季”时,园区主要保证国内需求;到了韭菜“淡季”时,则进行对外出口。园区致力于发展高端、精品农业,因此产品在海外市场一直供不应求。
在园区,每个地块和大棚都进行登记、编号,每一棚韭菜从地块整理到栽植,从生产管理到监测,直至收获,每个环节都有记录。在这里,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基地,节省出的种植时间则在基地打工赚钱。而这些流转后的土地都种植韭菜、圆葱、大葱等经济作物,比种其它大田作物的收入高出7至9倍。
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让农户结成紧密型生产经营关系,种植结构调整也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,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提升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鸣谢:摄影师周明月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